購物車 0

中醫是怎樣治療痛經的?

中醫是怎樣治療痛經的?

中醫是怎樣治療痛經的?


中醫是怎樣治療痛經的?


對於痛經,中醫認為發生原因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於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後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造成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作。通常中醫臨床上認為痛經包括、“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


濕熱蘊結


濕熱蘊結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濕熱瘀結胞脈,胞脈系於腎,故腰骶墜痛,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濕熱傷於沖任,迫血妄行,故經量多,或經期長;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濕熱下注,傷於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濕熱熏蒸,故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為濕熱蘊結之征。治法應以清熱除濕,化瘀止痛為主。


方藥:清熱調血湯。


寒凝血瘀


也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宮寒”。其實在中醫理論裡,寒客沖任,血為寒凝,故經血量少,色黯有塊;得熱則寒凝暫通,故腹痛減輕;寒傷陽氣,陽氣不能敷佈,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為寒凝血瘀之征。治療應以溫經散寒,祛瘀止痛為主。


方藥:溫經湯或少腹逐瘀湯。


氣滯血瘀


肝鬱氣滯,瘀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經行小腹脹痛拒按;肝氣鬱滯,故胸脅、乳房脹痛;沖任氣滯血瘀,故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胞宮氣血運行稍暢,故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征。治法應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為主。


方藥:膈下逐瘀湯或痛經方。


氣血虛弱


氣血本虛,經血外洩,氣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氣血虛沖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虛不養心神,故心悸,失眠多夢;氣血虛不榮頭面,故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征。治法應以補氣養血,和中止痛為主。


方藥:黃芪建中湯。


上一篇文章:貧血女性的自我調理方法

下一篇文章:超適合女性的補血食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