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網吧族的人群文化


上班族和學生是“網吧”的主顧

幾年前,“網吧”剛開始出現時,由於大家對網絡的使用仍感陌生,所以使用的方式也不外查查資料、上網玩Game、收發E-Mail等。當時的“網吧”收費很貴,只能吸引一些忙裡偷閑的高薪

人員,他們只是為了有個舒服且無人幹擾的網絡空間,也有的是因為出差在外,只能在網吧上網。後來,隨著國內的上網人數屢創新高,很多人家裡都有了個人電腦,照理說“網吧”應該會日漸式微,成為“過渡性”的行業,但事實卻不然,不僅設備越來越新,而且經營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分眾化。

如果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網吧”密集的區域往往都是學校附近或辦公大樓周圍,可見目前的“網吧”主顧仍以學生及上班族居多。到“網吧”,除了上網的基本功能外,真正吸引不同人群流連忘返的關鍵,還是“人群的歸屬感”和“空間的自由性”,因此就算電腦的普及率達到人手一臺的程度,“網吧”仍會成為特定人群定期聚會的場所,因其團體競速、飆網的氣氛,是單獨在家上網永遠比不上的。

在虛擬中找尋或隱藏真實的存在

來“網吧”的人,多數都是為了“玩連網遊戲”而來,因為許多網上的連網遊戲,都必須邀集特定的人數才能開打,到“網吧”與大夥競技而“打”,才能感受到對手的存在,而不是一個人的獨腳戲。如果用遊戲行業的眼光來看“網吧”,就會發現這裡與傳統的遊戲廳差不多,前來消費的人群也重疊,差別只是一臺臺的遊戲機變成了電腦。

如果想交網友或散發一些網絡消息,卻又不想讓個人的背景資料“有跡可尋”,通常也會選擇在“網吧”上網,這麼一來,身分就可以保密了,自然更敢在網上隨意散播信息,或與網友談些不真實的內容,這也讓“網吧”成為“潛在犯罪”的地方,使父母們擔心孩子留連在“網吧”,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或學壞。

眼見許多喜歡玩遊戲、上網的青少年一波波的進軍“網吧”,不但上網成癮的現象時有所聞,還聽說有人因長時間上網而造成“中風”,真不知“網吧”的魅力來自何處?讓人願意不眠不休地沉迷其中,只是為了進入另一個“虛擬”的空間。

“網吧”的人群文化:各據山頭

如同酒巴的形形色色,“網吧”亦有平民消費、高級消費,還有獨特的俱樂部類型,可讓不同品味的人各自尋找適合自己的地方,形成自己的“網吧”文化。對熱中尋求認同感的青少年來說,在“網吧”內與人進行遊戲競賽,或上網聊天,其目的不外乎與時下流行的“染發”、“紋身”相同,只是一種樂趣的“癮”。就像有人喜歡溜冰、喜歡登山、喜歡收集特定的東西一樣,喜歡在“網吧”流連的人,最喜歡與人聊起最新的遊戲活動、自己的“破關”心得……

至於喜歡上“網吧”的上班族,他們普遍不像青少年那樣對遊戲如此瘋狂,他們比較看重的是“網吧”內的自由氣氛。由於比起在酒巴呆坐,“網吧”內可提供的娛樂就顯得更多了,所以讓一些上班族覺得來“網吧”是件非常劃算又時髦的事。

除了上班族和青少年,“網吧”的其他消費者就顯得孤單多了,他們有的是因為家裡的上網速度太慢,才來“網吧”找資料、再傳回到自己的電子信箱;有的卻是為了找個沒人打擾的地方工作而來。所以對他們來說,“網吧”就像是家與辦公室的延伸,因此對“網吧”文化的體會,顯得不敏感且身處其外,就像在一群群伴友聚集的咖啡廳內,那些獨坐看書的人永遠安靜無聲一樣。

至於“網吧”經營的方式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分眾化,主要是受地域環境的影響。開在學校附近與開在辦公大樓附近的“網吧”,所吸引的人群就完全不同,服務的型態也各異,內部的氣氛自然也大不相同。當一些“不對路”的人來到特定人群聚集的“網吧”時,很自然地就會出現“排擠”效應,讓那些“不對路”的人覺得找不到歸屬感,自然就不想再上門了。於是我們就會發現,每家“網吧”都會日漸形成自己的無形“識別系統”,讓“物以類聚”的情形自動發酵,因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網吧”:有的小學生多、有的中學生多、有的大學生多、有的上班族多、有的賭徒多……。

大勢所趨,消費會越來越便宜

曾問過一個固定來網吧“報到”的上班族,為何喜歡這個地方?所得到的回答是:“泡上一天頂多只花十幾元,比在其他地方自在多了。”聽了他的說法,不禁聯想到曾風糜一時的各種“氣功”,那種固定的招數卻能吸引那麼多人,並在“同練”時感到無限的滿足,這種感覺,非當事人是絕對無法體會的。當對一些沈默寡言的學生提到“網吧”時,竟也像是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那些時下流行的遊戲內容,他們個個如數家珍……

如今的“網吧”,因為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消費的價格也越來越便宜,每小時的收費從兩元到幾角不等,部分常客還可以通過“包機、包時段”的方式得到更優惠的消費。於是讓流連於“網吧”的人群花在其中的時間越來越久,造成學校的老師和青少年的父母都操心不已,擔心“龍蛇雜處”的環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可對正值反叛期的青少年來說,父母、師長們的反對,反而會讓他們更熱中於“網吧”,產生不了嚇阻的效果。

其實,當潮流已經走進網絡時代,“網吧”的存在也只能算是時代趨勢,就像曾經風靡世界的“嬉皮”、“龐克”族一樣,也都有其成因的背景。如果從正面的角度思考,人們在“網吧”內,不但可以上網、喝咖啡,還可以查資料、收發電子郵件、下載相關軟件……等,不是比上街頭飆車來得更有意義?至於那些伴隨著“網吧”而來的“次文化”,只要父母、師長願意付出更多的關心,應該不會對青少年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一定要將“網吧”的形象醜化,為上“網吧”的孩子烙上“不學好”的印記,只怕反而會讓更多心懷不軌的人有機可趁,使得四處林立的“網吧”成為另一個罪惡的空間,那就太可惜了。 【】【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往回跑是一種智慧

下一篇文章:摸吧裡尋性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