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需要群體認同感的人 特別容易討厭別人

需要群體認同感的人 特別容易討厭別人1


  來吧,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究竟是不在乎他人怎麼看我的人比較自我,還是非常在意他人怎麼看我的人比較自我?


  或許我們總覺得那些不在乎他人怎麼看待自我的人活得非常自我、我行我素,仿佛他們的世界裡缺少了他人的眼光,不懂如何用他人的眼光觀照自己,約束自我。


  然而換個角度想,那些非常在意他人怎麼看我的人,嚴格要求自己不要跟社會期待不一樣的人,難道就不自我了嗎?或許他們其實活得更加在意自我,永遠在確保我跟他人之間的腳步一不一致。


  在他們的眼裡,永遠無法忘記我這個人而自由活著,或許連張開雙臂伸懶腰的時候,他們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自己張開雙臂的角度是否跟他人一樣、會不會打擾到他人、會不會因此受到討厭?


需要群體認同感的人 特別容易討厭別人2


  日本作家加藤諦三曾經研究一個有趣的現象,他試著分析到底人們怎麼變成一個服從的乖孩子的。


  他援引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發現小孩常會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而扼殺自身的喜悅情感,因為對小孩來說,世界上最可怕的,莫過於失去周遭人們的心。


  正因為如此,許多父母在孩童成長的階段便會藉由獎罰來規訓孩子,他們為孩子指出一條能夠取悅自己的路,借以讓自己的生活更方便。


  加藤提到一個女孩的故事,當這個女孩家裡誕生第二個嬰兒的時候,她受到了父母的冷落。起先她用爭吵、耍賴試圖引起父母的注意,沒想到父母的反應不如預期。


  於是她開始學習當個懂事的乖孩子,這時她發現這招奏效了,她的父母對她大力贊許,滿懷慈愛,在這樣的過程裡,她學習到取悅他人、讓自己看起來被需要是與人互動的捷徑。

常常有人想要改變卻放棄 這到底是為什麼?1


  很多讀者及學生,其實都很努力想要讓自己成長、改變,以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但卻常常有人放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踏出舒適圈本來就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所以我們容易抗拒。


  當我們好不容易踏出這一步之後,卻很容易因為改變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再退回原點,說白了,就是沒有得到正回饋。甚至包含我自己也是一樣,如果學生交到了女朋友或是文章大受好評,我也會受到鼓舞,反之,我也會有點低落沮喪,會想著自己是不是要做些什麼調整或改變。


  正回饋之於人的重要性,就像陰影一樣,會鼓勵我們去做或不做某些事。舉個例子,一個小偷如果第一次偷東西就成功,那他就嘗到了甜頭,以後就會偷下去,但如果他第一次偷東西就被抓,他就會留下陰影,然後可能以後再也不敢偷東西了。


  我們改變也是一樣,一開始改變時,本來就已經很忐忑不安了,這時候如果被人家笑了、失敗了,那就很容易退回去作原本的自己,然後想著:還是原本這樣比較好。這是我們的保護機制,害怕改變所帶來的風險。


常常有人想要改變卻放棄 這到底是為什麼?2


  我們常常不敢告訴別人,我們在學追女生就是因為害怕被別人嘲笑,就算你的工程師同事們看起來也沒有女朋友,但他們好像覺得去學這個很笨很蠢很好笑,所以我們選擇了隱瞞。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建立一個正向的回饋機制,為什麼我們要創立BAND?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有一個正向討論的環境,讓大家做的改變,在這裡都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同及正回饋,這樣我們才有信心繼續改變自己。

  當這個女孩逐漸長大談戀愛之後,她總是在感情裡逆來順受,遇到越不公平的對待,她越是用力取悅,她讓自己成為一張任由男友予取予求的大網,因為她相信,唯有被需要的人才能被愛。


需要群體認同感的人 特別容易討厭別人3


  是的,人們無所不用其極追求的終點,其實是想要感受到被愛。


  愛讓我們產生安全感,但同時,對愛的需求也讓我們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當我們試著融合社會、取悅社會、想要以合群作為得到被愛的入場券時,其實隱含著我們想要被這個社會所愛的渴望。


  有多想要,就有多痛苦。


  那麼我們再來回想,為什麼這些特立獨行、特別優秀、特別弱、或特別跟別人不一樣的人這麼讓人討厭?或許這題就不那麼難解了。


  越是想要融入團體,將團體意識變成自我價值的人,其實付出了相當多的精神。


  他們照著程序來、一步一步地走、吸收團體資訊、佈局自己的人脈、甚至犧牲自我的愉悅,只為了符合團體期待與利益,此時若出現了某個闖入者,或讓循規蹈矩的自己顯得像個笨蛋的人出現,自然會成為被討厭的對象。


  本來期待能夠在團體之間找到愛的群體們,卻因為各自集結了眾多的怒氣,必然需要將無法平衡的心意怪罪給某一個人,霸凌他吧!誰教他跟我們不一樣。


  可是明明大家都想被愛,我們卻用對某個人的恨意來抒發追求愛的痛苦,不禁讓人懷疑,大家到底恨的是那個單一的人,還是其實是自己?


上一篇文章:兩性婚姻:女人必知,10句話就把小三趕走

下一篇文章:老公一年不愛愛說要保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