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忠言並不逆耳

在現實生活中,“忠言逆耳”的情況經常會發生,對此,許多人都感到不能理解:既然是“忠言”,怎麼會“逆耳”?這就不能不研究一下聽話者的心理狀態了。

“忠言”之所以會“逆耳”,問題的關鍵並非在於“忠言”,而是和聽話者當時的情緒狀態和心理狀況密切相關。盡管您講的話都是“金玉良言”,可是,如果與聽話者當時的情緒和心理發生了抵觸,就會發生“逆耳”現象。

我們不是生活在桃花源般的純凈世界裡,人與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發生摩擦,此時我們的心靈便會受到傷害。現代社會人際關系日趨緊密、廣泛,也日趨復雜、微妙,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得罪了誰,冒犯了誰,甚至你並未得罪或冒犯別人,人與人之間也會發生誤會。面對傷害,是心情憂鬱、悶悶不樂、憤憤不平呢,還是大度一些,寬容對方呢?其實最明智的態度是:寬容、理讓、與人為善。傷害是把雙刃刀,如果我們用傷害反擊別人,只會使自己更被動,把關系弄得更糟糕,使敵對情緒更強烈。用寬容去面對那些故意的傷害,就像我們用微笑去面對贊美一樣。這裡,寬容恰恰是最有力的武器,“不戰而屈人之兵”。寬容中又表露出謙謙君子的風度,只會讓那些傷害你的人暗暗佩服。當別人的傷害是無意的或者是迫於無奈,我們更應該富有涵養,更應該頗具風度地一笑了之。因為“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微笑著歡迎這種“逆耳”呢?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會對其心理活動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良好的心境會使當事人的認識活動和意志活動積極起來。一般來說,人們都樂意接受正確的批評,所不能接受的,往往是批評的方式方法。進“忠言”者如果能考慮到對方當時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采取對方能接受的“批評”方式,使對方能在“良好的心境下”展開認識活動和意志活動,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所以,批評者不僅要根據環境的不同,對象的不同,而且還要根據被批評者的不同個性而采取不同的進言方式,使對方能夠接受、樂意接受。這些進言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耐心細致,擺事實講道理;或者是直截了當,推心置腹;或者是觀點鮮明,說理透徹;或者是給予暗示,少說為佳……總之,方式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根據各人不同的情況,進行“對號入座”。惟有這樣,才能使“忠言”不“逆耳”。

【】【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裝出一份好心情

下一篇文章:中場休息給上班的心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