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有怒氣該不該發洩 怎樣做才好

  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特別的場景,一位年輕的日本男性選擇了一份很不尋常的工作, 在熱鬧的市區中擺了個攤子,任何人只要給五美元,就可以戴上手套,往他身上捶打五分鐘,而他,保證不還手。

  這個“受氣包”老板說,之所以有這個主意,是因為他想為平時忍氣吞聲已久的人們,提供一個發洩憤怒的管道,他覺得挺有意義,因此即使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身上也有過多次骨折,他仍然樂此不疲,把它當成一份功德無量的工作來做。

  

  如此的做法,到底好不好?

  心理學家們把你我生氣時的反應分成三大類:攻擊性的生氣反應,消極但具攻擊性的生氣反應,以及肯定而自信的反應。

  攻擊性的生氣反應,是以傷害對方為目的的行為,例如辱罵對方,以及肢體暴力等。

  消極但具攻擊性的反應,則是為了抗拒對方,或阻止對方達成目標。例如保持沉默,故意遲到拖延,諷刺嘲笑對方,故意把事情做錯等。當我們敢怒不敢言時,這些“繞個圈子”的行為就成了表達不滿的另一種反應。

  肯定而自信的生氣反應,是不以傷害攻擊對方為目的,而是為了成功地解決彼此關系及達成共同目標的反應模式。例如,心平氣和地溝通、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話說回來,不論是打真沙包,或是打活人沙包,這種生氣的反應都是攻擊性的做法。你一定也聽說過,氣悶在心裡不健康,抒發出來才是良方,對吧?

  事實上,這些“把氣發洩出來”的建議,其實會讓你學會如何更加生氣。因為表現生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表現憤怒的反應,就會是你我的溝通模式之一。如果我們經常使用這種溝通方式,就會強化而成為一種溝通習慣,下次再出現類似狀況,當然就順理成章,很自然地用同一種方法回應了。

  最近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不知節制地發洩怒氣,也許暫時感覺不錯,但接下來當事人往往會覺得更焦躁不安,這是因為在動口動手之後,我們會害怕對方報復(他一定不會就此罷休),或是擔心自身權益受損(他把我開除了怎麼辦),要不會產生罪惡感(我怎麼會做出這種傷害對方的事),因此發洩怒氣,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就算是打沙包,一個既不會報復也無法傷人的對象,這個做法也值得商榷,因為如此做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你的怒氣並非因沙包而起的,對吧),同時你還在為未來可能會感受的憤怒,培養極具攻擊性的反應習慣,哪天一不留神,就極可能轉成攻擊當事人。

  所以,持續性地發洩,對自己的EQ毫無幫助,只會不斷地加重及提醒自己心中的憤怒及傷害。
上一篇文章:成功的三個小要素

下一篇文章:從我爸是李剛看暗藏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