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大學生網絡情結的思考


面對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認同度和參與熱情。而與網絡行為相伴而生的各種各樣的心態,要求我們必須充分關注並采取相應的疏導和調適措施。心理學也應呼應網絡迅猛發展的態勢,強化時代感和適用性。

隨著網絡的發生、發展,大學生對網絡的親和力以及與此相關的網絡行為,引起了研究者們不同角度的關注和思考——文化學、教育學、社會學、青年學等等。那麼,在心理學視野裡,大學生的“網絡情結”該如何解讀呢?

技術發展與心理準備的錯位

網絡的發展是超常規、跳躍式的,用瞬息萬變、一日千裡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在人們尚沒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明確預期的情況下,互聯網便迅速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當我們理性的思考已經發現這一切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說,網絡社會既是一個有序的社會,也是一個無序的社會。就硬環境而言,網絡社會具有有序性;但對於軟環境以及諸多網絡行為而言,卻具有極大的無序性。現代科技用精密的電子元件和嚴密的電腦程序構建了網絡社會強大的“經濟基礎”,但網絡社會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卻不是科技手段能夠建造的。

可以說,網絡社會從一開始就具有心理、精神層面先天不足的缺憾。這種矛盾所帶來的後果只能是對既有事實的逐步適應,其心理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信息時代人類的焦慮與不安成為一個普遍的事實,大學生們自然在所難免。他們迷戀網絡,卻不知如何利用才對自己更有利;他們渴望獨立思考卻又往往對網上的虛假信息深信不疑。所以目前存在一個悖論,即信息技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所引起的震動同我們對於信息技術反應遲緩並存。

“雙刃劍”效應

從范圍上看,互聯網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從性質上看,其影響又是喜憂參半,正面、負面兼有。因此,互聯網被形象地喻為“雙刃劍”。單就生活領域而言,其正面的影響在於,網絡使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獲得無限的提升和張揚,使人們有可能得以再鑄生命的尊嚴。聊天室、BBS、電子郵件也好,琳瑯滿目的網頁也好,它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潤滑劑的角色,對緩解用戶的緊張心理,釋放用戶由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的確有其積極的作用。當人們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產生不良情緒時,心理學所倡導的做法是適度、適時地轉移、傾訴和宣洩,而網絡的隱匿性、開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而負面影響的主要表現是:其一,人際關系疏離。對網絡的依賴乃至於迷戀,使得人際接觸大量減少,代之而來的是虛擬的人際關系。此外,“數碼個人”、“虛擬自我”也同時出現。在互聯網世界中,人們憑借電腦來交談、溝通,甚至建立彼此的關系,盡管他們素昧平生。網絡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把距離和時間縮小到零,實現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鄰”。但與此同時,由於這一切都是借助電腦完成的,脫離了這個特定環境,也許會出現相見不相識的情況,反過來又使“比鄰”若“天涯”。其二,出現焦慮和浮躁。物欲的實現,技術的迅猛發展,並不必然帶來心性與修養的同步提高。所謂富裕不等於幸福,增長不等於發展。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有時會使得人們無所適從、心緒不寧,形成焦慮或浮躁。富裕病、城市病已成事實,網絡病也決不是危言聳聽。

關注網絡就是關注我們自身

說到底,這一切都不是網絡的功勞或過錯。它只不過是一個媒介,一個工具性的存在。用好了可以造福人類,用不好也可以遺害無窮。關鍵是看誰來用它、怎樣用它。所以,與其說我們在關注網絡,毋寧說在關注我們自身;與其說我們應該關注網絡,毋寧說我們更應該關注自身。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古老話題並沒有也不可能因為網絡的異軍突起就簡單明朗起來。

網絡與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如果說心理學方法給我們提供了認識網絡和網絡行為的獨特視角,反過來也可以說,網絡給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網絡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影響。網絡給心理測量形式的創新創造了條件,使過去不可能的大量信息處理工作成為十分簡單的事情。我們習慣采用的以固定題目、固定順序進行心理測驗的方法,其最大的缺陷就是過於古板、機械,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當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接受同一測驗時,由於記憶和經驗的影響,越往後測評,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就越低。一個好的方法應該是隨機呈現題目,生成惟一問卷,並計算出這個問卷自己的常模。當然,所有這些,單憑人力和手工是無法做到的———工作量太大。而現在不同了,在電腦和網絡面前,讓人頭痛的繁重的統計、運算等等,都簡化為鼠標的平移和鍵盤的響動。

不僅如此,網絡還打破了傳統的時空局限,把距離和時間縮小到零。在心理調查中,調查者可以同步獲得遠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上網者的回答,從而使大規模的調查成為可能。

當然,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抽樣方法必須有所改變。在以往的心理學研究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在一個城市中隨機抽取若幹學校,再隨機抽取若幹學生,借助量表或問卷得出結論,便視為對這個城市學生心理狀況的整體把握。不難看出,這種方法的準確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樣本的質和量。如果被抽取的學校是同質的,被抽取的學生規模相當且具有代表性,那麼結論的適口性就寬。否則,就另當別論。

在網上,被研究者高度分散,“同質性”又差,顯然不能照搬、套用按年齡、性別、城市等方法分層抽樣的老招數,因為每一個網站情況不盡相同,上網者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性格等又千差萬別,加上“身份喪失”、“隱匿性”等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他”可以理會,也可以不理會;可能認真,也可能不認真),使得對某一個或某幾個網站的心理研究不能代表任何其他網站成員的心理。在此情形下,就要求我們創新和優化抽樣方法,在量表或問卷的質量上以及樣本的選擇、甄別上下功夫。

2.網絡心理學的建構。網絡的出現對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從業人員可以進行方便快捷的網上交流。可以通過國內外的相關站點獲取大量的專業知識和動態信息。還可以在網上表達不同的觀點甚至發表專業文章,及時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公之於眾。二是網上心理學服務逐步升溫,也將逐步完善。

對於時下有人提出的建構網絡心理學的設想,我認為值得注意,因為這裡所謂的網絡心理學不單是指和網絡有關的心理學,而是特指以信息交流觀點為核心的心理學。

網絡帶來了一種新的、區別於計算機科學的范式。表現在計算機科學的關注點在一臺機器的輸入、輸出和信息加工,而網絡的關注點在不同的電腦之間(系統)的信息交流。在網絡的觀點中,重點不是一臺電腦的內部過程,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網絡的信息流。作為整體的網絡具有每臺電腦都不具有的新質(這讓我們想到了格式塔的名言:“整體大於部分的和”)。因此,這個新范式將造成網絡心理學的誕生,網絡心理學將人的群體和計算機網絡相類比,用網絡的信息交流觀研究人和人交流的心理。 【】【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心理因素與免疫功能

下一篇文章:算一算 你的壓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