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食管癌的發病機理和誘發原因

  食管外傷:

食管損傷、食管疾病以及食物的刺激作用食管損傷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發食管癌。在腐蝕性食管灼傷和狹窄、食管賁門失弛緩症、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為高。據推測乃是由於食管內滯留而致長期的慢性炎症、潰瘍,或慢性刺激,進而食管上皮增生,最後造成病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食管癌高發地區的居民有進食很燙的飲食、飲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檳榔或煙絲的習慣,這些對食管粘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均可引起局部上皮細胞增生。動物實驗證明,彌漫性或局灶性上皮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變。

  遺傳因素:

食管癌的發病常表現家族性聚集現象。在我國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的調查發現,有陽性家族史者約占1/4~1/2。在高發區內有陽性家族史的比例高,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與家族共同生活時間在20年以上者占1/2,而不在一起生活者則少。這可能與共同生活的條件有關,但也不能排除遺傳因素。在英國曾發現兩個有顯性遺傳的掌蹠角化症家族,在48個有這種症狀的成員中,18人患了食管癌。在伊朗的一個村發現14個食管癌患者,其家譜分析中發現,其中13個患者是同一對夫婦的後裔。這一家族的第四、五代成員全部患食管癌,且發病年齡顯著提前。食管癌高發家族的染色體畸變率比低發家族的高。這些現象說明遺傳與食管癌有一定的關系。

  亞硝胺類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現已知有近30種亞硝胺能誘發動物腫瘤。國內也已交卷地應用甲芐亞硝胺、肌胺酸乙酯亞硝胺、甲戊、亞硝胺和二乙基亞硝胺等誘發大鼠的食管癌。我國調查發現,在高發區的糧食和飲水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含量顯著提高,且和當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關。這些物質在胃內易合成致癌物質亞硝胺。

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早為人們所注意。我國林縣食管癌的研究結果證明,各種黴變食物能產生化學致癌物質,鐮刀菌、白地黴菌、黃曲黴菌和黑曲黴菌等真菌不但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並能增加二級胺的含量,促進亞硝胺的合成。玉米面經接種並培養鐮刀菌或黃曲黴菌後,二級胺的含量可增加數倍,其中甲基芐基亞硝胺為誘發大白鼠食管癌的特異致癌物。國內學者還發現,在貼近真菌侵犯部位的食管上皮細胞,可呈現單純性增生、輕度至重度的不典型增生,甚至明顯的病變。提示真菌感染與食管上皮細胞分化、分裂異常不同階段有密切關系。同時還發現,在食管原位癌旁增生上皮內可分離出白念珠菌的純株。

因此有人認為,具有致癌潛力的真菌長期持續侵犯食管上皮,可能引起或可能協同其他致癌因素而促進病變,故食管真菌病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之一。酸菜是居民的一種主要副食品,常被白地黴菌嚴重污染而含有高濃度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二級胺,薄層色譜分析可發現含有亞硝胺。資料還證明,食用的酸菜量與食管癌的發病率成正相關。長期用酸菜提取液和縮水液喂大白鼠,也證實具有致食管癌作用。

  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

攝入動物蛋白不足和維它命A、 B2 、 C 缺乏,是食管癌高發區居民飲食的共同特點。但大多營養不良的高發地區,食管癌並不高發,故這不可能是一個主導因素。我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缺鐵性貧血、蛋白缺乏症或土壤內缺乏某些元素,如鉬、銅、硼、鋅、鎂和鐵等,都可能與食管癌間接有關。鉬是植物硝酸鹽還原酶的重要成分,缺鉬可使植物體內的硝酸鹽積聚。






上一篇文章:空腹血糖損害和糖耐量損害

下一篇文章:中醫針灸美容與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