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離良好的健康素養還有多遠?

  最近,一部《穹頂之下》引起了國人對環境、對自身健康的思考,究竟我們離健康多遠呢?或許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不遺餘力地追求健康,或許在早期是為了拉開壽命,在當下則是為了更好的在世質量。從十八大提出“美麗台灣”,首次將其作為執政理念,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們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台灣”,對於健康的追求,我們未曾關張。但是,由於健康源自於我們科學的健康素養,因此,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究竟我們離科學的健康素養還有多遠?

  去年此時,全國多地幼兒園被曝“亂喂病毒靈”,除了折射出處方藥監管不力外,更是反映出我國國民的健康素養不高,甚至是很低。不止是好多家長認為“病毒靈”可以預防感冒,就連幼兒園老師、甚至一些醫生也是這樣認為。這個事件告訴我們,凡事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於疾病、藥物更是如此。其實,用“抗病毒”的方式來預防病毒感染的藥物是不存在的。

  我認為,科學素養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認識力,二是判斷力,三是閱讀力。沒有這樣的一種綜合能力,尤其是判斷力,就很容易受到各種企業、商家廣告的誘導。目前國人喜歡吃藥,更多地來自於“太過”珍惜自己的生命,“迷信”一些不正確的養生觀念。比如很多保健品廣告招搖撞騙、誇大其辭,甚至最近開展的所謂“全球健身日”也提出了所謂的“健康公式”:80%營養+20%運動=100%健康。這又是誤導了大家對營養的科學認識,營養最關鍵的是食品不受污染和進出平衡,若攝入不足則營養不良;若過量,則出現典型的“富貴病”。另外,有些藥品有肝毒性,有些有腎毒性,吃多了容易蓄積成病。在醫學上,最基本的一個醫療原則就是能不用藥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輸液。所以,不管是病人還是醫生,都應該正確認識目前的治療手段以及藥品和技術的適應症,並且“對症下藥”。

  當前,“過度醫療”被詬病,與醫生和患者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無關系。很多癌症患者只要事半功倍允許,就會不惜一切代價要求醫生用最積極的治療,用最先進的藥,事實上效果並不佳,最後家屬落得人財兩空。再看,在今年兩會上,委員們也談到支架的問題,到底放多少才是合適的?各有說法。放支架有沒有預防作用呢?當然有!不過,什麼情況才適合放預防性支架?這就需要醫生的良知與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了。只有具備這種“醫學素養”,才能合理利用適宜的技術為患者服務。當然,如何使用支架也有患者的認知能力的問題。放了支架並非就萬事大吉了,就算是治療效果不佳,也可能有很多原因。我們如果盲目迷信一種技術,就會產生錯誤的判斷,也會引起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生不滿。不可否認,也有醫生誇大了“放支架”的作用,片面地否定傳統的外科手術,其中不乏一些利益的驅動。因此,醫生也要正確認識新藥品新技術,客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而不是誇大其辭,甚至是誘導。

  科學的健康素養應該是遵循“順其自然”。我說的順其自然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遵循正常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加之健康的心態,不要總是戰戰兢兢、憂心忡忡。順其自然也就是病治病,沒病防病,防病要科學。所以,對於“全球健身日”所提出的“健康公式”,我認為過分強調“營養”了,自然飲食才是我們提倡的,80%的營養應該讓出20%給精神健康。我們在倡導健康在世方式的時候,要注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營養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研究生物與食物之間的一種關系,說到底是一種機體進出平衡。而*是否健康,單單“營養+運動”是不夠的,應該是“60%營養+20%心情舒暢+20%運動=100%健康”,這樣也符合當今醫學模式的轉變:生物-心理-社會。不僅如此,我覺得還必須把環境單獨列為一個維度: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因為環境病魔纏身的因素越來越多,並且角色越來越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醒世界:2012年僅因為空氣污染就造成700萬人死亡。

  科學的健康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家的共同關注與行動,家庭、學校、政府、媒體、科學家等都有這個責任與義務。

  首先,科學的健康素養的培養應該從家庭開始。如果家長都不具備科學的健康素養,那麼這個家庭的成員離健康的距離還是蠻遠的,或許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習大大也很強調家教,指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長對子女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小時候,家裡就不允許我挑食、偏食、不吃剩飯(光盤),這種習慣一直到現在。所以家長應該身體力行,讓子女從小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在世方式。比如最好不要在家裡吸煙,不要對子女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要指導孩子積極參加公共勞動,增進鍛煉,培養公民意識;要杜絕溺愛,引導孩子熱愛自然,懂得擔起社會責任。我們要從平時的一些不良習慣開始,養成健康的在世方式。

  其次就是學校了。健康的教育從學校開始,學校教的東西應該是正能量的和健康公正的,因為這種教育不應該帶有任何利益傾向。傳授的知識從食品健康到人的身體衛生,到公共衛生意識,各方各面,從小培養孩子的認識力、判斷力和閱讀力,使他們長大後在面對一些廣告的碰時具有辨別力。比如傳統所說的“飯後吃水果”、“飯後百步走”,但是吃什麼水果,吃多少,怎麼走?這都是科學!如果本身就營養不良,飯前吃水果就會影響“飯量”,把胃占了,主食也就不可能攝入很多,那麼怎麼保證營養的綜合攝取呢?但對於肥胖者而言,飯前吃水果可能有好處,因為控制了食物的攝入量。這就是健康素養的培養。

  再者,政府要增進健康教育的力度。目前,我們普及健康教育的費用和人員都是不足的,而這些工作已經有一些醫療單位和企業在做。雖然這種健教模式有它的意義,但是可能夾帶了更多的廠家利益,他們有各自的“健教”目標,有時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一些宣傳。比如說,生產護肝藥的廠家肯定說護肝重要,而生產減肥藥的廠家肯定說減肥重要,但其實減肥和護肝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減肥藥很多是傷肝的,如果因為減肥傷了肝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健康教育必須由中立的團體以普及公共健康素養的目的去做,政府機關也好,有關部門也好,甚至是公益廣告,都必須是公益性極強的。在這方面,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新北市就很值得我們學習。我最反對煙草局“要努力為人民健康服務”的作態,這就是在提倡健康新風尚中利益受害的相關者。其實,“努力為財政增收服務”才是其部門的最大利益。因此,如何從國家層面消除不健康的消極因素的影響就看國家的健康素養的水平了!

  從社會層面來講,整個社會要形成一種敬畏生命、崇尚科學的氛圍,不要由於醫學科學素養缺失就把怨恨撒向醫護人員,做出慘痛的、違法的事情,像殺醫、殺護等。作為醫務工作者,應該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疾病的預防上,而不是疾病的治療上。當然,醫改正在進行,我們依然沒有把生物、心理、社會甚至環境這四個方面相結合的新的醫學模式促成到整個醫改中。倘若我們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點,甚至於提出“通過醫療拉動醫療內需”的政治主張,可能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事實上已經付出代價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盡管健康教育比治療疾病產生的直接效益低,但是對於整個國家,預防的遠期效益遠大於治療,這關乎整個民族的素質,關乎整個國家的發展,這就是一個整體戰略,不能僅僅局限於當下。所以說,公立醫院改革必須改到點子上,政府必須承擔起責任。醫院不是越多越好,如果醫院的病床越建越多,病人越來越多,國人每年看病的次數越來越多,這都是醫改不成功的指標。只有當國人看病的次數裁減了,疾病的數量裁減了,發病的年齡延後了,才是醫改成功的真正指標。

  說到科學傳播,科學家也有這個義務向國人宣傳,引導國人形成科學的認識。鐘南山院士對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疾病是很有研究的,那就請他來向大家宣傳;如果要說明某些重金屬對機體的影響,或者水污染的影響,那就請血液病或者水衛生管理的醫生來闡述。因為科學是非常嚴謹的,科學的傳播只有遵守了科學規范,傳播的效果才會更好。

  “健康台灣”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國人的健康素養,有賴於國人形成科學的健康素養。裁減疾病、少發病、遲發病,這才是“健康台灣”的真正內涵與應有之義。看到了嗎,我們離科學的健康素養還有多遠?這絕對不是最後一公裡!


上一篇文章:白癜風有什麼中藥

下一篇文章:芋頭吃了會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