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癱兒的症狀

腦癱兒的症狀

  腦癱患兒一種比較常見的小兒疾病,常常以早產兒居多,並伴有很多症狀表現,常見的小兒腦癱的類型有如下三種:

  (1)先天性雙側痙攣性癱瘓。這類腦癱兒最典型而多見。如病兒的雙下肢用力伸直而內收,經常左右交叉;多數病兒幾歲後逐漸學會走路,雙足尖伸直,走路時雙足尖著地,因雙下肢內收,所以行走時呈剪刀步態。有些病情較輕的患兒,以後可能自己學會行走,但左右搖擺,以髖部帶動下肢運動;病情嚴重的病兒,可能始終不能學會走路。病兒上肢多沒有異常,個別病兒只在做精細動作時不夠靈活,這些病兒的智力也基本正常。

  (2)天性雙側偏癱。病兒表現為四肢痙攣性癱瘓,上肢比下肢嚴重,還常會伴有一些舌、咽喉部輕度麻痹症狀,非常特殊的是上肢比下肢重;病兒常有一些不自主的動作,如扭動肢體,上肢最為明顯;病兒多顯得智力低下,個別還伴有癲癇發作。

  (3)還有一種叫先天性松弛性雙側癱瘓。與以上兩種肢體強硬癱瘓者不同,表現為肢體關節活動范圍增大,肢體松軟無力,扶起時不能支持身體,甚至不能自己抬始,坐著時東倒西歪,頭部也隨意歪斜。這種病例較少見,預後更差,病兒自己難以學會行走。

  一旦發現孩子有異常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到正規的醫院檢查下,不能不把孩子的小毛病當回事,一旦錯過的腦癱治療的最佳時機後果不堪設想。而且選擇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判斷小兒腦癱的具體方法你了解嗎

  孩子患了腦癱以後是會有很多的症狀表現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夠及時的發現的話就很有可能會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在最近幾年來,大家都意識到了,越來越多的孩子發生了腦癱的疾病,這樣對寶寶是很不利的。患得小兒腦癱不單只對患兒有巨大的影響,對家庭和社會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那麼要怎麼診斷是不是患得小兒腦癱呢?

  小兒腦癱的診斷方法:

  1、端坐:

  家長用手按壓在端坐小孩的背後,正常嬰兒較穩定,仍可坐穩。腦癱嬰兒則不穩定,很輕易低下頭向前傾,伸開雙手上下擺動。

  2、站立:

  家長雙手握住小孩兩腋下,讓其雙足著地,正常嬰兒呈現足底著地的正常站立姿勢。腦癱嬰兒則出現足尖著地,足跟懸空,兩腿交叉的獨特姿勢。

  3、倒提:

  家長用手捉住小孩一條腿從臥位倒提起來,正常嬰兒會屈起另一條腿以對抗。腦癱嬰兒則伸直雙腿任您倒提,無明顯的對抗反應。

  此外,腦癱患兒還有喂哺困難,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佳等明顯的異常表現以及患兒動作不協調、不對稱、隨意運動很少,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和動作模式異常。

  另外,腦癱患兒在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過分安靜。或多哭、易激惹、易驚嚇或反復出現肉跳可能就是腦癱的表現。嬰兒期出現的非進行性中樞性癱瘓,表現為運動障礙或姿勢異常。嬰兒期是指1歲以內的小兒,非進行性是指患兒的臨床表現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甚至死亡,中樞性癱瘓是指神經系統檢查時顯示出腦損傷的陽性體征,包括肌張力、異常姿勢、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換句話說,如果症狀在1歲以後出現,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惡化,或者不具備中樞性癱瘓神經系統體征者,就不能診斷為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的診斷方法,我們為大家總結的很全面了,希望大家對於這些知識要重視,這樣才能在平時及時的發現孩子是不是患病, 為了孩子的健康,發現症狀以後,要及時的就診。

|引起小兒腦癱的原因

  出生前的預防,是指從母親懷孕到臨盆這段時間。需要成功積極開展早期產前檢查、胎兒預測,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做好圍產期的保健工作,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

  孕婦也應該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不要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避免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及接觸貓、狗等;避免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最好不看電視及操作計算機。

  出生時的預防,即臨盆過程中。應預防早產、死產,長進醫護人員的醫技、醫德,認真細致地處理好臨盆的各個環節,做好死產胎兒各項處理,這是預防輕度小兒腦癱發生的極為重要的一環。

  寶貝出生後的預防。寶寶出生後一個月內也是輕度小兒腦癱病的高發時期,這期間要求家長們在這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喂養,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疾病。

|為何腦癱患兒會發生肌肉攣縮

  腦癱患兒的肌痙攣是感覺運動系統的功能障礙,是肌肉牽張反射亢進所致。而肌肉的僵硬攣縮、纖維化可與病理調節機制互相作用。妨礙患兒肢體體位與運動的正常控制,造成關節活動度的下降及功能受損。而攣縮可能是痙攣最為嚴重的後果之一。那麼,什麼是肌肉攣縮呢?

  肌肉攣縮是指肌肉可塑性、黏彈性等物理特性的改變,總稱為肌肉的流變學特性,包括僵硬、攣縮和纖維化。肌肉的非反射特性可產生阻力,這種阻力又隨著肌肉的長度及牽張速度而增加,雖然痙攣肌肉的反射活動下降,但卻出現有增強的黏性反應,這正是人們體會到肌肉張力的部分原因。當肌肉持續縮短較長時間後,可繼發性產生生物力學的改變,造成僵硬和高張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肌肉纖維逐漸鈣化、短縮,關節周圍結締組織骨質增生,關節液變得粘稠,最後形成粘連-攣縮,尤其是一些跨過兩個關節的肌肉更容易發生攣縮,而且治療的難度更大。

|腦癱患兒不一定都表現為智力低下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腦癱是指出生前後一個月內由各種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造成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表現為孩子不會坐立行走或行動失衡無力。資料顯示,腦癱的發病率約為1.2~2.5 %。腦癱兒童不僅給家庭帶來心理痛苦和經濟壓力,更給孩子的人生蒙上了陰影。

  腦癱的病變復雜多樣,臨床表現各異,主要分為痙攣型、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混合型、其他類型等。腦癱患兒不一定就智力低下,常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與姿勢異常,主要病因有早產、缺氧休克、黃疸、中毒、產傷、初生兒外傷等。

  每個腦癱兒的症狀都不同。輕度腦癱的孩子,正常坐立行走都沒問題,而中度或重度腦癱的孩子,主要表現為肢體不靈活,嚴重的即便是靠助行器都無法行走。但即使是重度腦癱也不該放棄恢復運動能力的希望,及早開始系統的康復治療,就有可能實現生活自理,不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上一篇文章:女性日常補鈣健骨的小方法

下一篇文章:治療復發流產要找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