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教你獲得好人緣

教你獲得好人緣

所謂人緣,用社會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一種人際關系,指的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狀況。而影響人際關系的好壞因素又是很多的,尤其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交往水平。大家知道,人際關系是在“互動”中發生聯系和變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前提。原來關系密切的兩個人,後來由於交往少了,關系可能淡薄下去;而原來不熟悉的兩個人,由於經常在一起活動,關系也可能親密起來。一般地說,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是同交往水平成正比的,交往水平越高,關系越密切,反之亦然。交往的內容有工作性交往和非工作性交往之分。工作性交往是客觀情境規定的交往,這種交往水平主要體現在交往效果上。舉個普通的例子:有三個人在一起工作,甲、乙二人工作很認真,唯獨丙馬馬虎虎,而他的工作又經常由甲、乙進行返工,或者他的工作質量給甲、乙工作帶來一定損失,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話;那麼甲、乙的關系就易親密,而他們同丙的交往就易疏淡。因工作效果好,工作協作性相應提高,交往的雙方,就感到滿意,彼此容易產生信任感,這樣就擴大了交往的范圍。
所以許多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的同事,生活中成了好朋友,恐怕友誼的橋梁就是由良好的工作交往所構築的。非工作性(或業餘性)的交往不是由特定環境規定的必然交往,它屬於人的主動行為,對於形成良好的關系有重要的作用。同事之間在工作之餘,串門、聊天或聚餐、郊遊、看電影,都是交往的形式,這種交往水平,就體現在交往的數量和深度上。通常業餘性的交往雙方感到愉快,加深感情的聯系,並逐步形成一種整體感,彼此的關系就易密切。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不合群,業餘時間從來不與別人交往,他與別人關系漸漸疏遠是十分自然的了。
二是互酬水平。
社會心理學指出,人的行為具有某種互酬性。這裡的“酬”,不僅包括物質內容,而且也包括了精神、感情的內容。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很多:你的書本丟在教室裡,就會有同學幫你拿回;你的心情不佳時,室友會幫你分憂解難。你心裡很感激,總想報答對方,這就是一種“互酬”。人與人之間的互酬水平越高,關系越是穩定、密切。互酬性低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對別人的困難需求漠不關心,使人感到你很冷漠。
其二,用等價交換、買賣商品的態度來對待同志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幫助,使人感到你“門檻精”,很勢利。別人從你這裡既然得不到感情上的溫暖和愉快,同你的關系疏遠也就不難想象了。
三是評價水平。也就是你對別人怎麼看,又要求別人怎麼看你。評價水平的高低,主要不取決於你講別人的好話多少,而取決於你對別人的評價是否真誠和符合實際。人緣好,既要求有感情上的溝通,也要有心理上的好感。對他人的好感反應也是一種情緒定勢,它是多次類似的情緒積累而成的。而影響這種定勢的重要原因是雙方在交往中的態度。有的人在別人面前,自以為是,表現出一種輕蔑的姿態,即使在求助於別人時,似乎也擺著一副考慮別人的架勢,久而久之,別人對你就會產生一種反感;有的人對評價別人缺乏一種真誠性,認為吹捧、奉承別人就是交往的良藥;有的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嫉妒別人的優點和成績,或者從來不對別人講心裡話,使人感到你虛偽、很偏狹;還有的人,只喜歡聽好話,一聽刺耳話,就表現出厭煩和不滿,別人見你肚量如此狹小,自然就避之唯恐不及了。
四是包容水平。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出身、經歷、文化修養不同的個人之間,發生這樣那樣的差異,就更是不奇怪了。對這種差異,需要加以包容,這也是人際關系協調的重要條件。包容性的另一層含義是,彼此相處中的非原則性矛盾要善於“鈍化”。包容水平越高的人,與他人相處的適應性就越大,人緣自然容易好。有些人與他人相處中缺乏“彈性”,碰到一些矛盾喜歡“咋呼”,只有別人讓他,沒有他讓別人,其包容水平很低,人緣關系搞僵也就成為順乎邏輯的結局了。那麼,在交往過程中怎樣才能獲得較好的人際關系呢?筆者以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增加交往的主動性
這種主動性,應該表現在工作上協調幫助與主動照顧。一個人即使為人熱情,容易被人接近,但在工作上揀輕怕重,不負責任,使別人感到你是個累贅,那麼要融洽你和同事之間的普遍關系,仍然是很難的。誠然,人們對交往的喜厭傾向,同人的性格是有關的。性格外向的人,愛交往;性格內向的人,好獨處。但人的性格並不是先天注定、亙古不變的。同事之間是有些話可談,有些事可商的。比如有人生病了主動去看望,平時碰到什麼問題,主動談談心,遇到感興趣的事情,大家交流交流,逢年過節串串門,搞一些集體活動,諸如此類的事情多做些,可以聯絡和增進思想感情的交流。當然為交往而交往,也大可不必,至於為了某種不純正的目的,而去拉攏別人,那就更不對了。
二、增加互酬的無私性
生活中類似事情是屢見不鮮的:有些人接觸伊始,給人的印象不錯。但時間長了,人們卻漸漸地疏遠他了;有些人剛相處,似乎很難交往,但日久天長,人們卻逐漸喜歡他了。什麼原因呢?原來他們的“人品”不同。有些人表面上很熱情,實際上卻“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他幫助別人的目的,是企圖“蝦子釣鯉魚”,想從別人那裡撈到更大好處。這樣的人品能博得他人一時的好感,而很少有人與之成為“患難與共”的知己朋友。有些人正好相反。他幫助別人,不露聲色,也不要得到別人回報,而別人對他的幫助,他總是銘刻在心,必欲報答而後安。前一種人講的是“互酬”的自私性,後一種人講的是“互酬”的無私性,你說哪一種人際關系好呢?這就顯而易見了。
三、增加包容的廣泛性
換言之,不但在相好的朋友之間能互相包容,就是關系一般的甚至與自己有疙瘩、有意見的同事中,也要學會寬以待人。不但要在沒有是非的問題上要善於妥協,不去斤斤計較;就是在對方明顯“虧”了自己的事情上,也要學會“以德報怨”。人與人相處是需要有一定的“彈性”的。一個人待人的“弦”繃得過緊,容易射出損害相互關系的意外之箭。有時,即使你主觀上無此意願,客觀上仍會出現令你遺憾的局面。有句話叫“難得糊塗”,用在同事相處中,也是有其合理之處的。自然,這並不是鼓勵人們去做老好人,不分是非。一團和氣的老好人
,不是當代青年人應有的人品。
四、增加評價的真誠性
最主要包括三點:看人、議人、對人要“尊”、“真”、“誠”。所謂尊,就是要尊重別人,不要自以為是,自命清高。人的能力盡管有大小,貢獻也可能不同,但在人格和政治上是平等的,即使一時後進的人,也是如此。如果自恃智力高人一籌,或家庭地位優越而輕視別人,結果是必然在損害別人的自尊心,得到離而遠之的回報。所謂真,就是對人不應口是心非,講話總留後半句。或者當面說好,背後說壞。也不要無端地去猜疑別人
,好像別人總同你過不去。人與人相處中,難免發生矛盾,有了矛盾應該開誠佈公,不要做肚皮功夫,這也是真的一個要求。所謂誠,就是對別人的缺點、短處不譏笑,對別人的優點、長處不嫉妒,而是虛心學習,補己之短
。“尊”、“真”、“誠”的反面就是“傲”、“偽”、“妒”,它是人際關系的大敵,不可不除,以免為人之大患。當然,在人際交往中,關系好壞也是相對的,而且有個過程。但是,只要我們在“交往”、“互酬”、“包容”、“評價”等方面努力下功夫,比較理想的人際關系是不難獲得的。

【】【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自由白領價值新取向

下一篇文章:情、性與親密的1/3關系